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,日前申遺成功。央視多路記者奔赴中國主要茶產區,在絲綢之路、茶馬古道、萬里茶道將帶來系列融媒體報道《人在草木間》。
“開門七件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”,在中國,飲茶既是人們的日常習慣,也是相關儀式、節慶活動的重要內容,更與做人、交友、生活方式等聯系在一起,承載了豐厚的意韻和內涵。對于茶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,“同一個杯、同一種茶、同一式泡法,飲在不同的喉里,冷暖濃淡自知,完全是心證功夫?!?/p>
今天,一起來感受多樣的“茶語人生”。
茶與交友
一個生活的藝術家所最堅持的第一點,便是凡希望要享受生活的,其必要條件,便是必須去尋找一些情投意合的朋友,而且要不殫麻煩地去增進友誼,保持友情,像一個妻子拉住她丈夫一樣,或像一個高明的棋手跋涉千里去訪另一棋友一樣。這樣的心曠神怡,周遭又有良好的朋友,我們便可以吃茶了。
因為茶是為恬靜的伴侶而設的,正如酒是為熱鬧的社交集會而設的。茶有一種本性,能帶我們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。
狄更斯說得好,他說,茶“將永遠成為知識分子所愛好的飲料”,但中國人則似乎更進一步,把茶與高超的隱士聯系起來了。
——林語堂
茶與詩味
《紅樓夢》里談茶之處甚多,“妙玉奉茶”一節尤妙。照妙玉的論喝茶,一杯為品,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。那么喝茶不為解渴,只在辨味。細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。
記不起哪一位英國作家說過,“文藝女神帶著酒味”,“茶只能產生散文”。而咱們中國詩,酒味茶香,兼而有之,“詩清只為飲茶多”。也許這點苦澀,正是茶中詩味。
——楊絳
茶與品味
一日過某茶店,索上好龍井,店主將我上下打量,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,余示不滿,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,余仍不滿,店主勃然色變,厲聲曰:“買東西,看貨色,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。提高價格,自欺欺人耳!先生奈何不察?”我愛其戇直(zhuàng zhí)。現在此茶店門庭若市,已成為業中之翹楚。
此后我飲茶,但論品味,不問價錢。
——梁實秋
茶與地域
北平人喝茶所用茶葉,以香片毛尖為主,天津人講究喝大方雨前,安徽人專喝祁門瓜片,江浙人離不開龍井水仙碧螺春,西南各省喝慣了普洱沱茶,再喝別的茶總覺得不夠醇厚擋口。民俗專家張望溪先生說:“到茶館只看客人叫什么茶就能猜出他是哪一省人來,雖非十拿九穩,大概也有個八九不離十?!?/p>
——唐魯孫
茶與靈感
我的主業是寫作。全靠一茶。例如出差,兩三個小時的飛行后到達了目的地,我入住賓館,至少兩三個小時內謝絕來訪,寫,怎么個寫法呢?先飲一杯濃茶,立即塵念全消,若有所思,味自茶起,此身若隱,進入一個文學的世界。
攤開稿紙,拿出鋼筆,唰唰唰,一行字已經落到了紙上。茶助文思,茶助神寧氣定,茶撩心緒,茶也使你念之憶之詠之嘆之,茶甚至使你有那么點自我欣賞自我蹉嘆之自我作態,反求諸心了,寫吧,寫吧,再寫吧,我是為了寫作和飲茶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。
一杯熱茶,是我靈感的源泉,是現實的世界與文學的世界之間的橋梁,卻也是一道“防火墻”。與一杯茶一本書幾頁稿紙相比,那些俗事,那些計較又算得了什么?茶是一個誘惑,有了這么好的茶,你該找到真正的文學感覺啦。
——王蒙
茶與心境
我翻閱《茶經》,想象陸羽的面貌,到底什么樣的感動讓他寫下中國第一本有系統地介紹茶藝的書?因為喜歡喝茶?還是在品茗之中體會茶汁緩緩沿喉而下,與血肉之軀融合之后的那股甘醇?
飲茶需要布局,但飲后的回甘,卻又破格,多么像人生。同一個杯、同一種茶、同一式泡法,飲在不同的喉里,冷暖濃淡自知,完全是心證功夫。
有人喝茶是在喝一套精致而考究的手藝;有人握杯聞香,交遞清濁之氣;有人見杯即干,不事進德修業專愛消化排泄;有人隨興,水是好水、壺是好壺、茶是好茶。大化浪浪,半睡半醒,茶之一字,諸子百家都可以注解。
我終究不似陸羽的喝法。我化成眾生的喉嚨,喝茶。
若是薄云小雨天氣,窗外竹樹煙翠,花含苞、人悠閑,案頭小燈晶瑩,此時凈手沏茶,就算粗茶配了個缺角杯,飲來,也格外耳聰目明。
所謂佳茗,在我看來,即是茶、壺、人一體。
所以,我隨心所欲飲茶。
——簡媜
茶與生活
母親煎好了竹葉茶,只說了一句:孩子們,喝碗竹葉茶吧,可好喝呢。
母親的話淡淡的,就像那淡淡的竹葉茶。
但是我總覺得母親是有很多話要說的,她把很多話都溶進竹葉茶里了。
或者母親根本就沒有話可說。她覺得生活是淡淡的,竹葉茶是淡淡的,人活著本身就是一件淡淡的事情。
或者母親確實有話要說,只是找不到適當的語言,在淡淡的竹葉茶之外,在淡淡的生活里,母親,一定還有一些濃濃的心事。
我的母親沒有那么多的文化,也沒有告訴我們什么哲理。
我的母親只會在夏天來臨的時候,默默地、安詳地為我們煎一鍋竹葉茶,然后淡淡地說:孩子,喝碗竹葉茶吧,可好喝呢。
——李漢榮